2015年中國輪胎業大事件
發布時間:2015-12-12 新聞來源:輪胎世界網
2015年,用“內外交困”來形容中國輪胎行業,絕不為過。
從美國“雙反”到歐亞經濟委員會反傾銷,從德瑞寶和首創輪胎破產到佳通輪胎重慶工廠關停,中國輪胎業從未置身于如此復雜的生存環境中。
然而,迷茫中并非沒有亮點。海外建廠、智能制造、互聯網 、電商平臺……輪胎企業在困境中的一次次努力突圍,正是中國輪胎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。
回顧2015,以下10個大事件,對中國輪胎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。
天然膠進口關稅上調
2015年1月1日,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下發的《2015年關稅實施方案》正式實施。中國進口天然橡膠仍實行選擇稅,其中從量稅上調為1500元/噸,提高300元/噸。
業內人士稱,該方案的實施并未達到提高天然膠價格的初衷,反而增加了下游輪胎企業的成本負擔。更重要的是,此次上調,對天然橡膠的上下游整個產業鏈都產生了影響。
玲瓏輪胎等海外建廠
2015年5月28日,玲瓏輪胎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——泰國玲瓏全鋼子午線輪胎項目第一條產品順利下線。
11月,雙星輪胎在哈薩克斯坦設立的合資企業通過當地政府審批。這也是雙星在海外建設的第一個生產基地。
至此,中國輪胎企業中,已有賽輪金宇、玲瓏、中策、森麒麟、奧戈瑞、雙星等6家企業在海外建廠。這標志著,中國輪胎企業“走出去”邁出重要一步。
通過海外建廠實現國際化,正日益成為中國主要輪胎企業選擇的發展戰略。
美國“雙反”終裁
2015年7月14日,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投票表決,贊成針對中國轎車和輕卡輪胎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調查。
對于嚴重依賴出口的中國輪胎行業而言,“雙反”帶來的影響難以估量。中國大量輪胎企業不得不放棄美國市場,連輪胎業龍頭中策橡膠也未能幸免。
這對剛走出“特保案”不久的中國輪胎企業而言,無疑是雪上加霜。不公平也好,貿易壁壘也罷,事已至此,唯有積極應對才是出路。
中國化工集團收購倍耐力輪胎
中國化工集團收購倍耐力輪胎事宜,于2015年8月11日完成。自此,中國企業旗下多了一個響當當的國際品牌。
業內人士認為,中國化工收購倍耐力,標志著中國輪胎在開拓國際高端市場上邁出重要一步,有利于國內輪胎企業規避國際貿易風險。更重要的是,此事件增強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走向國際的信心,為正在謀求轉型升級的中國輪胎業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通伊歐輪胎與代理商糾紛
2015年8月17日,通伊歐(東洋)輪胎與代理商糾紛事件“開幕”。由于通伊歐輪胎拒絕履行全鋼胎“三包”賠付義務,導致數十名經銷商聚集在通伊歐山東諸城工廠,懸掛條幅和標語維權。
通伊歐輪胎應對此事的態度十分消極,被稱為“不留后路”。此后事件幾度升級,變成了代理商維權的“馬拉松”。
此事也反映出國內輪胎廠商和經銷商之間越來越復雜的關系。近年來,二者的糾紛和分歧日漸增多,使原來堅固的利益共同體,有時變成不可調和的矛盾對立方。
復合膠標準改革
2015年7月1日,《復合橡膠通用技術規范》國家標準正式實施。新標準確定復合膠生膠含量不大于88%,而在此之前,這一含量為95%-99.5%。
復合橡膠新國標自出臺后,就一直爭議不斷。
下游輪胎企業認為,新國標實施將加大企業成本,輪胎行業或出現更多企業虧損、倒閉;而上游橡膠企業認為,新國標實施能提高膠價,保護國內天然膠產業,也能為橡膠制品質量把關。
佳通輪胎重慶工廠關停
2015年11月21日,佳通輪胎重慶工廠正式關停,此事引起了輪胎業界的極大關注。
更引人注目的是,重慶市的三家主要輪胎生產企業,除了佳通外,另外兩家韓泰輪胎和雙錢輪胎均已決定減產。
一葉知秋,重慶輪胎企業的困境,反映出中國輪胎行業的整體窘況。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和美國“雙反”的壓力,中國輪胎企業可謂噤若寒蟬,甚至是有些無力應對。
歐亞經濟委員會對華載重汽車胎反傾銷
11月24日,歐亞經濟委員會發布對中國載重汽車輪胎反傾銷終裁公告,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載重汽車輪胎產品征收14.79%-35.35%的反傾銷稅,為期5年。
屋漏偏逢連夜雨。這次事件,使國際市場對中國輪胎的反傾銷版圖進一步擴大,也顯示出,美國“雙反”引起的各國反傾銷“跟風”正愈演愈烈。
注:轉載文章,僅供參考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
分享到: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